辩论学会供稿

       随着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性别议题近年来倍受关注及讨论。无论是将性别区分为男和女、个体的性取向、亦或是LGBT底下第三性别的变性人,全都被搬上台面饱受各方各面极大的争议。这里主要想谈谈两个世界大国中国及美国对这一话题上国家表面的官方态度以及实施的政策措施。

中国

       2021年9月3日,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反娘炮文化”,微博上掀起一番热议。

       自2018年韩国《PRODUCE 101》选秀节目兴起后,中国娱乐资本家看到当中大量的资金流动以及可发展性,由《偶像练习生》拉开中国选秀节目的序幕,掀起选秀浪潮,逐渐形成 “饭圈文化” 。为了迎合市场上占极大多数的女性粉丝的口味以及审美,资本主义下娱乐公司大量出产肤白貌美、身材高挑纤瘦、五官长相精致的 “小鲜肉” ,甚至开始有“性别审美绑架” 的趋势。

       中国当局若是以平衡现代审美为出发点,实际上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男性逐渐被套上“漂亮”、“可爱”、“精致”等等的形容词,甚至引发出一系列“泥塑行为”,也就是把男性喊成老婆、女儿、囡囡,而忽略了男性本身阳刚健壮的一面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行为确实应该制止它变成社会主流。因此,以平衡现代审美为出发点确实能够减少娱乐圈引向社会的审美一面倒的趋势。

       若真是为了达到此目的,那中国当局采取”明确化二元性别定位“的手段以及形式有点太过简单粗暴了,容易引起民众反感,体现于以下几点:

  1. 中国媒体不应该直接以个体进行说明(诸如以鹿晗、蔡徐坤、黄子韬等男性艺人作为例子)而是应该要就内娱的整体趋势进行探讨

  2. 中国政府不应该采用“娘炮”这种带有歧视意味的词汇

  3. 中国政府应该通过鼓励培养“男子汉气概”,而并非贬低他人的风格与特色的手段来达至此平衡“多元”的目的

       动机上而言,为了维系多元社会的平衡,自然并非坏事,只是表达的形式和手段却会带来另一种结果。中国当局使用带有歧视意味的“娘炮”一词,并称之为不正之风,认为男孩应该要有刚气,而并非阴柔。这一行为会深化了对性别的标签,与现代多元性的趋势呈相反方向。随着近几年网络的发达,中国千年来,认为女性应该在家相夫教子、男性应该赚钱养家的传统观念,开始慢慢被淡化。人们开始接受,女性也可以出外打拼,男性也可以在家当奶爸,整个社会逐渐走向多元趋势。而在这个时候实施的”反娘炮文化”,反而使中国好不容易摆脱的传统封建思想卷土重来,再次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走向单一。 

美国

       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是一个极度追求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国家。不管是黑白平权、贫富平权、亦或是性别平权,人们渴望在人权问题上争取最大化的平等及自由。像在黑白平权上,2013年的Black Lives Matter、2014年的弗格林枪击案、2015年奥斯卡太白、2020年弗洛伊德事件,无一不在证明人们正在黑白平权的道路上持续地为终极平等的目标而奋斗。而在性取向及性别认同这一方面,美国在近年来开始有所行动。与中国不同的是,它们早已在2015年6月26日承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性。

       不仅如此,2021年7月2日,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甚至宣布说将会在性别上面提供第三性别的选项。同时,也允许人们自行在护照上选择自己的性别。美国对于性别和性取向已经不仅仅是宽容这么简单,他们要的自由不是女生可以做男生的工作,男生可以喜欢化妆这么简单,他们所寻求的是真正在性别上实现无约束无规章无定义。

       当然,这种对于将近极端的自由的渴望背后伴随着非常多的问题。简单举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三性别者还受到妇女保护法的保护吗?如果第三性别者进到其他没有承认第三性别的国家,那他的到来是合法的吗?一个生理上是女性身份证上却写着第三性别的女性遭到性侵后,施害者的罪名如何而定?

       当性别自由完全实践到社会后,与之伴随的是不是更多无底线的道德因素,以不应该有约束不应该被歧视为口号,去合理化现今社会已然触碰到道德底线的问题呢?到时候是不是只要一个还没有成熟独立的自主思考能力的女孩童点一下头,一个年龄比她父亲还大的的老男人就能以婚姻名义跟她“约定终身”呢? 是不是还会上升到物种平等爱情自由,人和动物相爱甚至交配都不是个问题呢?

       往更深一层探讨,在这个世界底下,人们高度崇尚自由以及多元。同性婚姻、跨性别手术,成了社会的主流。那时候似乎只要你没有“反”自然,你就不是“真实”的,你就失去了“自我”。通过对所有价值的承认否定了所有价值。

       显然,这样极端的局面,大家都不想看到。现今世界正在往多元民主开放的社会迈进,而美国也成了其中的领头羊,不过在追求开放多元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多元社会的包容是为了保护少数群体,减少伤害,争取被尊重的机会,而并非鼓励人们有意地“反自然”,甚至以此为荣。

       在有关性别的议题上,中美两国虽然都是为了维系社会审美的多元性,可却采取了截然不同态度以及政策。两者存在的差异或好或坏,或许会导致世界在文化上的差异越走越远,走向两个极端,也或许可以起到一个平衡中和的作用。当然两者兼并无对错之说,最重要的还是衡量拿捏好其中的度,避免世界走向极度封建以及极度开放的两个极端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