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uencheng
- 言论版
-
去年,我国国产威士忌Timah赢得了两项国际奖项。为国增光的消息传回国内,不但不被认可,还在近期发酵后成为宗教司、政治人物、非政府组织的攻击对象。Timah早前澄清,其名字取自锡矿的国语名称,而这个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英殖民的采锡矿年代。而瓶子上的人物肖像则为当初把威士忌引进马来亚的斯皮提军官的照片,是为了向他致敬。即使Timah已经在这件事上做出澄清,但仍抵挡不住宗教界的穷追猛打。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社会,各种族之间一直以微妙的关系共存着。在上百年的文化交融中,马来西亚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但有一些课题始终在撩动着各族的敏感神经。不同的文化给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但也带来了大量的误会。而结合马来西亚的政治架构,这就意味着每当大选、补选在即,就总会有一群政治人物利用这个敏感话题,制造分裂,以期达到政党的政治目的。
除了Timah风波,更早前还有新冠病毒命名争议。中国当局认为“武汉肺炎”一词对武汉区域含有歧视意味,而宣布病毒新名称为“2019冠状病毒病”,并要求全世界跟随使用。但我们退一步想一想,早前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德国麻疹、西班牙流感、日本脑炎这些疾病,都有地域名称的成分,但有多少人会把这些国家的第一印象想成这些疾病?当初将病毒命名为“武汉肺炎”的含义也许只是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地方性传染病处理,也没人能预测到它在后来将会散播在世界各地。
就好比如今社会对各种冠状病毒、变异病毒的昵称,也是围绕着地域而展开的。比如“印度变种病毒”,“英国变种病毒”等。使用这些名称的人们只是因为这些名字往往比变异病毒本身的编号更容易记和沟通,而并非包含任何歧视的意味。那么难道英国、印度就不在意被歧视吗?还是说对他们而言根本不成问题?
沟通是一个社会、群体、民族最基本的聚合力。沟通过程稍有不慎就容易产生误会,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呢?身为说者,我们可以注意用词,把要点用最精简的词句表达,省略不必要的部分,但把重点表达清楚;身为听者,我们可以多听各方面的说辞,不对资料进行筛选,只了解自己喜欢听见的一面,不去多加揣测,过度解读。沟通的重点在于把思想,概念传递给对方,这里不需要优美的词语,用简单朴素的词汇往往更有效,而听者如有不清楚的就提问,这样就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纠纷,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