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uencheng
- 言论版
-
前一阵子,一位妻子以“这些书会在火灾的时候烧死你”为由,要求其丈夫整理他收藏多年的漫画,并将此上传到断舍离交流群,引起网民的热烈讨论。这样以近乎威胁的方式让他人跟随自己意愿的方法自然不被广大网民接受,纷纷替丈夫打抱不平,也有人提出妻子曲解了断舍离的本意。那断舍离本意究竟为何?
断舍离这一概念首次面世是在日本山下英子2009年推出的《断舍离》一书里。其本意可以被总结成“断绝不需要的物品,舍弃没有用的物品,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断舍离虽然起源于整理物品的原则,但后来也衍生出了更广的思维方式,即“无能为力的事;当断,生命中无缘的人;当舍,心中烦欲执念;当离”。
社会科技发展迅猛,人们的物质生活被快速地提升。就算是与二十年前的生活相比,也是天壤之别。现如今我们习以为常,再平常不过的科技在那时候也是天方夜谭。二十年前没有人想过手机也能付款、看新闻、搭的士不需要在的士站等个十到二十分钟、食物可以送上门。这些都是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便利,让我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变得越来越高。但更重要,却也经常被忽视的精神层面的成长,却似乎停滞不前。
在当下的资讯时代,各种资讯随手可得。人们每天都被惊涛骇浪般的资讯迎面袭来,可有多少是被消化后吸收,有多少是真正对我们有利的资讯,而这些资讯的可靠性为何?在物质和资讯都匮乏的时代,产生了诸子百家、卡夫卡、叔本华、尼采等诸多被敬仰的精神层面极为发达的智者,而现如今,一个中学生都掌握了前人未掌握的知识的年代,为何精神层面却在原地打转,甚至倒退呢?
正如古人们,我们的时代也有很多将让人们受益终生的概念、做法等,比如以上提到的断舍离,番茄钟等不断被提出、应用。但这些只能算得上是技巧,让一个人的生活过的更有效,轻松之类。而精神层面往往只能靠自己的累计经验和思考而得到实质提升。如果一个人的精神层面不充实,那么他的一生都将会是无为的劳碌。一个人或许可以年入百万,豪车豪宅,但临终时却可能没有那过着小日子的、经营着小档口的小贩来得满足,甚至感到无比空虚。而这往往因为小贩经营着小档口是他喜欢、舒服的生活方式,而百万富翁可能只是盲目的为了赚钱而赚钱,最后有了钱,却没了时间。
在资讯的洪流中,人们很容易就会被牵着鼻子走。不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体系、世界观,但求人们的精神层面都有一定的高度,能辩是非真假,能自主思考,而非被人按着耳朵却把自己当成聋人。就好比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所谓“病态审美”、“不合理追星”等,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这么多人统一的观点。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往往是一群被人牵着鼻子团团转的羔羊,和一个另有企图的“头目”。这让我们看见,大多数不一定就是好的,但又有多少人能在这些时候停下脚步,冷静思考分析呢?
主流并不代表一定正确,或者适合一个人,而是需要一个人自行探究是否同意、是否正确。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以前,地心说是毋庸置疑的绝对的真理,但它真的是真理吗?这就是科学,不断的怀疑、推翻、重构,直到找到最合适的解释。但这样的流程并不限于科学,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解释世间万物,那么人们精神层面的最终目的为何?甚至说是否真的有一个最终目的?就如普朗克在决定修读物理时,导师曾告诉他的“物理已经完整,剩下能做的只是微小的修补”,直到普朗克自己开启了后来的量子力学,才发现物理体系中的重要缺陷。
语言的出现让人们团结起来,一步一步发展走向了今天的社会。但语言只是媒介,真正传递的是我们的精神面貌和想法。语言的变化只会分化人类,但精神层面的提升却能让社会整体慢慢地升华。由最初的讲故事团结大家,到后来统一信仰,再后来分配工作提高效率,这当中重要的都不是语言。历史的文明摇篮有六个,不见得语言都一样,但是六个文明摇篮的人民的精神层面都达到了团结信仰的地步,那么这个社会才能发展繁荣。华夏有甲骨文,美索不达米亚有苏美尔王表,而这些都是当时文化的产物。
人类不断向往追求的智慧,可被分为“智”和“慧”。佛教里的“智”和“慧”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智”是可传递的,可以学习得到的,我们上学时吸收的。而“慧”是指更广的,只有靠自身的努力,在精神层面不断的精进,最终升华才能得到的。两者谁不比谁重要,但都需要人们不断地去寻求,甚至用尽一生去追求、探讨、寻觅、思考才能获得与累积。两者兼顾,才能过着充实有意的生活。。无“智”,容易被骗,无“慧”,容易误入歧途。所以中学或者大学毕业,不是知识征途的结束,而是向“慧”出发的一个起点。这条路上没有强迫,没有导游,只有自己和一片荒郊野岭。终点自行设置,但必然绚丽,虽然路途艰辛,但结果必然不会辜负你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