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6日至2月6日,本校有约45位老师报名参加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主办的“教师专业素养”线上课程。此课程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吕佩橙博士主讲,本校教师专业成长督导黄祯玉老师主持。除了在线上观看吕校长的录播课之外,老师们也于1月30日和2月6日两天的下午,与吕佩橙校长线上会面,向她请益。参加课程的老师表示此课程给了他们很多的启发,帮助他们掌握师生沟通的正确观念和方法,并对学生的成长文化课题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2月6日交流会当天,本校2位老师——严慧珊老师和陈伟强老师——受邀发表学习心得与感想。以下为严老师与陈老师的发言内容:

严慧珊老师

1感谢祯玉老师的邀请,我之前带班的方式都像我的姓氏一样,比较严肃,机械化。因此,我和学生之间一直存在着距离感。

恰巧吕校长的课“重构师生关系——教师语言修养”及“塑造班级成长文化”开设在开学前,我便在新学年开始时,尝试将课程学到的知识,实践在今年带的班级及课堂上,学习改变和学生的沟通方式。比如,学生犯错了,我不是一上来就直面批评学生,而是先同理、谅解,尔后针对学生问题引导他们如何改正,必要时给予建议和鼓励。慢慢地,我发现我和学生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开学已有两周,师生们居家网课,素未谋面。可就在上周六,学生到校领书时,我们班发生了小插曲。那天,学生回校领书时段的结束时间为下午四点。有位学生最后2分钟才到课室。当时,所有的课室都已经清空了,学生很不好意思,认为是自己的缘故让我迟下班了,还胆怯地问我:“老师,我迟到了?我是最后一个吗?”

若是从前,我肯定很烦躁。可我当时却说:“呀,你终于到了!还没到点呢!而且,今天是我们班的‘网友’见面会,你是压轴的同学。真好!”

那位学生领书后,并没有立马离开,而是在课室靠门儿的地方等我。我说:“谢谢你陪老师下班。老师还有事儿需要处理,你赶紧回家吧。网课见。”

下班后,我给班群发了一个短讯:“老师今天很开心,终于看到大家了!谢谢你们准时到来,我们班的领书工作顺利完成了!”班里的同学个个冒头对我表示感谢之余,也祝我下班愉快并叮嘱我好好休息;而那位同学则写了一句:“老师辛苦了。谢谢您愿意等我、陪我。”

那天以后,这位同学每进线上教室都给我私信请安,一次比一次早。班级的氛围也热络起来了。这一周开始师生的关系也拉得更近了。回想从前自己用“严肃”、“严厉”去带班真是苦了学生,也累着自己!

其次,吕校长在视频的最后提及马克思·劳厄的名句:“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经学过的东西都遗忘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是的。当孩子盖上课本后,他们还记得的是什么?学习到什么?这不禁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往后在教育工作上,我会不断地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并作为前进,成长的方向。

谢谢吕校长让我们收获满满。

————————————————————————————————————————————————————————————————

陈伟强老师

2上完吕佩橙博士的课程,可说是能量满满的,对于教育的使命也很有动力与方向!

这次的课程,受益非常多,这是我们课堂之中很难接触与学习到的。对于教育者或对需要教育下一代的人们来说,更是重要的知识与技能。

沟通是人们互动的重要桥梁,沟通不单只是口头表述的将信息传递,也包含了我们的肢体语言与内在情绪的流露,这些都会影响信息传递的质量。

常常,我们缺乏觉知和技巧,原本动机是好的,想要引人向善、向光明的方向,但用的方式不太恰当,反而会产生不良效果。吕博士给了很多的例子,比如:讽刺挖苦、苛刻批判、僵化理论、虚假保证、威胁警告……等等,都是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这些都是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的戏码。我们真的是好不自觉呢!

自己在小学与中学时期,就曾经遇过很凶的老师,导致自己不喜欢那些学科,甚至对学习缺乏热忱与不自信,成绩一落千丈。幸好在小学即将毕业的时候遇到会不断鼓励、会给予肯定与赞美的老师,让自己再对学习升起的信心与动力。

现在做了老师,回想起过去,也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工作的模式,需要不断去学习与探索,那么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才能给予真正的帮助。

在学校,有遇到过好几位学生,因为在小学时候老师遭受老师打压或针对,还有家长的过度要求或过于理性讲理,导致他们上了中学,心理与情绪都非常的压抑,甚至也有行为极端的,这些都让我心疼不已。师长的教育方式不恰当,成效往往都不见得理想。

当然自己偶尔也会有陷入这样的不良沟通的情境里,那是无意识的沟通。当我们不熟悉或者面对会让人抓狂的事件,很多时候无意识的沟通模式就会出现了。通过吕博士的分享,让我自己可以对照所用的方式,心情也安顿了许多,也发现自己还有更多的沟通互动技巧是需要再提升的!

说到这儿,也不仅让我回想当初,刚进入职场时一位教师的丈夫与我的交流谈话。他见面便说,“年轻小伙子,那么年轻怎么选择当老师呢?老师是一份非常安逸的职业!你大好前途,大学毕业应该去公司里头先上班,感受那种积极冲劲,还有许多的挑战;甚至赚钱了到国外看看世界,视野更大!等到年纪大一点,想安逸了才来当老师,这样比较好。”

我当下就纳闷了——老师怎么是个安逸的职业呢?! 不过当时我也没多说,毕竟刚毕业没多久。工作这几年,我经常都需要绞尽脑子思考要怎样去协助学生们的成长,也不断积极参与课程,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与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陪伴学生一起更好的进步啊!如果是因为想安逸才做老师,这心态就不正确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理解,是需要时间去摸索与学习的。时代改变迅速,如果不与时并进,这样作为教育者,感觉有点不称职呢!教育学生的能力,也需要经验累积和持续学习的。

我们说,孩子与学生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所以,更是需要小心栽培。之所以自己会选择教育这条路,很大原因也是因为每次看到报道,社会怎么那么多负面的新闻,人们的互动关系为何能那么差;还有,怎么大家的心理都是苦苦的,很难感觉到幸福感,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发生了什么事情?

的确,教育孩子,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还有品格修养,以及面对事情与看待事情等能力。这些都是老师平时与学生互动,靠身教言教去影响的。

吕博士和分享嘉宾罗丹阳博士很用心的准备和分享她们的讲课内容,能让我能从中去对照哪部分是要注意与避免,哪部分是可以继续提升的。罗丹阳博士从心理学角度去看待分析与剖析问题,让我自己有更多的角度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她们也分享了很多的实务经验,让我有所启发,内心感觉收获满满,真的是太棒了!非常感恩这几天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