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3comB赴林连玉纪念馆参访

高三纯商B 黄千千,谢晓萱 联合报道
高三纯商B 黄千千 负责摄影

       谈及我国华文教育的发展,往往离不开有马来西亚华侨华裔“族魂”之称的已故林连玉先生。为了让同学们对于林连玉先生的生平及其为我国华文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我校高三纯商B班主任陈志扬老师及华文老师傅敏倪老师于11月19日上午携同学们赴林连玉纪念馆参访学习。

(图一:老师携同学们外出参观)

       纪念馆解说员在其解说中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林连玉老师事实上并非本地华人,而是中国福建永春人。他原先是厦门集美学校的教师,后因时局动乱而下南洋来到马来亚,就职于尊孔学校。1941年至1943年间,日军攻入马来亚,学校被迫关闭,林老师选择隐居避难,以养猪为生。1945年,日本战败,撤离马来亚,林老师遂支持尊孔复校,推动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成立并担任主席。

(图二:钟老师为同学们讲解林连玉老师的平生)

(图三:陈老师讲解华文教育的演变)

(图四:林连玉老师手稿)

       纪念馆内的核心展区被划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呈现林先生的生平事迹。馆内的四个展区以林先生名诗《吕毓昌妹夫有诗见寄步韵一首》的四句诗为划分,将他的生平划为四个阶段,包括第一阶段“飘零作客滞南洲,时序浑忘春也秋”,展示其原乡岁月、滞留南洋的故事;第二阶段诗“幸有嶙峋傲骨在,更无暮夜苞苴羞”,展示其磊落人格;第三阶段“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展示其领导华教运动的故事;第四阶段“海外孤雏孤苦甚,欲凭只掌挽狂流”,展示其被褫夺公民权、述往思来、晚年留影和生荣死哀的故事。

(图五:林连玉老师所创的《吕毓昌妹夫有诗见寄步韵一首》)

       钟老师提及纪念馆里有一尊林连玉老师的铜像,在背对着纪念馆的同时也面向了建筑前方的默迪卡体育场,其设计的意义不仅说明了林老师是一个朝前看的人,为华文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先贤,同时也突显了林老师在国家独立时期,推动华社争取公民权运动,也象征了林老师对马来西亚的国家认同感。

(图六:林连玉先生铜像)

(图七:教师总会碑记)

(图八:展区)

       林连玉纪念馆的成立,不仅仅是作为时刻提醒着我们身为华人一分子的平台,更是警醒着华人后代莫要忘本,同时应追随林连玉老师的步伐,进一步弘扬林连玉老师的精神,继续捍卫华文教育。

       参访中,同学们也向解说员提出了不少具有意义的问题,并获得了解说员的答疑解惑:

1.请问马来西亚有没有平反林连玉的反对声音?有哪些例子?

      到林连玉会馆参观时,主讲人钟老师提到政府并没有明确表明支持或反对平反林连玉,平反林连玉这件事对于政府来说是个较为困难和麻烦的事情。林连玉毕竟被撤销了身份证,以非公民身份去世,理论上不算是马来西亚公民,因此现今政府较难同意平反他。虽然如此,华社子弟应该尽能力还林连玉先生一个清白,至少要承认林连玉为爱国者而并非政治的煽动者,让马来西亚人民认识到他为华社做出的种种贡献。

2.平反林连玉对社会和谐有什么象征意义?

      平反林连玉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不仅是对历史公正的修复,也体现了对多元文化和奉献精神的尊重。通过承认他对华文教育和社会的贡献,平反有助于促进种族和谐,增强社会包容性,同时展现政府追求公平与正义的承诺。这一举措能弥合历史分歧,重塑不同族群间的信任,为实现更和谐的社会奠定基础。

3.为什么有林连玉肖像的邮票?

      林连玉肖像的邮票是由林连玉基金(LLG机构)发行的,旨在纪念他对华文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卓越贡献。虽然政府曾剥夺他的公民权,但他为华社所做的努力不可否认。这枚邮票不仅是对他精神的肯定,也表达了华社对多元文化价值的坚持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