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真(5) 李宪旂,高二理C 刘希妍,高二理G 陈盈佳 联合报道
时隔两年,坤成中学2021年第三届晓声文学奖正式回归。由本校华文组承办的系列讲座之一——写诗讲座于2021年7月17日(星期六)下午1时至下午2时30分在线上课室拉开序幕,主题为 “诗的多种可能性”。本次讲座参与的师生达400人,回响不俗。
讲座的主讲人郑羽伦先生,毕业于拉曼大学生物科技系,现于管理与科技大学就读工商管理硕士,并同时任职医药产业。郑羽伦先生大学时专注写诗,也曾获一些文学奖。大学毕业那年还曾出版诗集《如果时间尚未磨损》。
(主讲人——郑羽伦先生)
首先,他向我们介绍了新诗,其中的特色包括长短不一、形式题材自由且种类繁多,而想象力、概括性、简练的语言、意象也是诗不可或缺的内在成分。
诗的形式包括情诗、政治诗、散文诗、环保诗、图像诗。间中,他也请出几位同学朗读诗歌,一同互动。除了分享平时较常见的诗歌,他也提及其他种类的诗,如科幻诗,韵脚诗和情欲或性别议题诗等。较少见过的诗还包括文言文诗,粗口诗及交杂各种语言的诗歌。
(诗歌分享)
此外,郑羽伦先生表示在一首诗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跟读者所了解到的或许有所偏差,这也是诗好玩的地方。当这种碰撞产生时,那首诗或许就称得上一首很好的诗,因为有着更多的层面和空间让读者自行解读。
郑羽伦先生还分享了有关新诗创作的技巧。初学者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文字和修辞的使用,结构的编排,以及意象的精准。尽量使用精炼的语言,不破坏整体意境,确保整首诗读起来不佶屈聱牙。虽然如此,郑先生也希望我们在多读、多写,熟能生巧之后,能够尝试把所学的技巧忘掉,因为创作一首诗,本应不受任何约束。再来,郑先生亦不忘提醒我们抄袭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最后,郑羽伦先生告诉我们,诗可以为枯燥的生活增添美感并且抚慰心灵。他也与我们分享廖国平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学习文学不急于知道当下的用途,而是当你需要它时,它随时在你身边。”
讲座结束之前也进行了大合照拍摄以及提问环节。下面列举部分提问,及讲师的解答。
问:请问主讲人可以推荐一些本地诗人的诗集吗?
答:吕育陶、方路、邢诒旺等人都是主讲人写诗的启蒙老师。
问:请问主讲人如何去寻找创作灵感?
答:主讲人表示他在中学时期很注重灵感这件事。比如睡觉或看电视的时候脑海里突然跳出来一段文字就会把它记下来。但灵感这件事可遇不可求,遇到的机率很小。因此必须多看、多读,知道如何写一首好诗,才会从而产生灵感。
问:假设在创作的时候自己已经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但被主题限制,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呢?比如这次《晓声文学奖》的高、初中新诗组需要以“雨”为话题。
答:主讲人表示自己会围绕那个“雨”字,但不会特意围绕这个字去发展自己要写的诗。比如,主讲人会通过“雨”字联想到它的特征。利用这些特征把自己原本想象的作品融入其中。
问:请问主讲人在创作的时候是先有概念再思考要如何去描述这首诗,还是先有灵感后再把这个灵感完善化?
答:主讲人表示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不会局限自己究竟是先有灵感还是先有概念。他也表示自己通常是先有概念,在尽量不去找相关的素材或诗集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最纯粹的语言。
问:请问主讲人会更鼓励我们以自己的生活状态去呈现自己的作品,还是以整个时空的集体意识呈现在作品中,来引起大众共鸣?
答:两者都没问题。主讲人表示能让读者有共鸣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读者看不明白也不代表诗写得不好。因此并没有所谓的好和坏,只是取决于鼓励或是不鼓励这样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