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捷敏老师报道

国内新冠疫情依然严峻,抗疫之路仍在继续。为了帮助师生做好抗疫“持久战”的准备,本校于2021年9月10日(星期五)下午1点至2点30分举办了全体教职员工防疫与关怀分享会。分享者分别为慈济人医会的陈志伟先生、本校辅导处區佩欣老师以及训导处主任林秀莲老师。

Covid 19 关怀概念与执行架构——陈志伟先生

首先,陈先生从慈济人医会(TIMA)的经验出发,分享了该会在应对志工确诊情况时的心路历程。他认为,人们在面对疫情时之所以恐慌的原因在于不知该如何处理。他发现,虽然组织举办了许多与疫情相关的讲座及说明会,志工们自身也参加了不少慈善发放活动,可在自己不幸确诊后却依然不知该怎么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志工们因疫情信息过载而麻木,对于所接收的海量资讯处于“有听没有懂”的状态;另一方面是志工们所了解的多为预防信息,不足以支援他们面对确诊后的情况,这导致他们确诊后的意识薄弱,无意中让自己也成了感染源。因此陈先生强调,疫情之下,主动且及时的关怀十分重要,否则许多问题将随之而来。

陈志伟先生

随后,陈先生分享了该会所设立的Covid 19法亲关怀方案架构及操作程序,并为校方提供了调整建议。他指出,关怀架构是以给予支援对象关怀和陪伴,以及提供正确及最新的指南与医疗资讯为宗旨,校方有必要先厘清支援对象的涵盖面及支援内容范围,所提供的信息也应考虑对象的情况而进行适当的简化。据分享,关怀方案架构由支援团队(Support Team)及关怀团队(Caring Team)所组成。前者成员可以是医护人员、医疗志工及教师,任务是协助整合、传达最新疫情资讯,并与关怀团队接力陪伴,协助提供医疗咨询;后者成员可包括家长、辅导老师、班主任、学生团队领导或干部等,除了与支援团队相互配合传达信息,其任务更在于近距离关怀与评估确诊者及其及家人的所需,并据此提供心理辅导、经济援助、支援联系等。通过两个团队的协作配合,组织可相对有效地解决支援被动及支援速度缓慢的问题,及时地为支援对象送上关怀。

“忽然之间”的疫常态——區佩欣老师

病毒肆虐,不管身处这场风暴中的哪个位置,人们都感受到了疫情带来的心理冲击。區佩欣老师以自身情况为引,分享了她在疫情下的工作及生活日常,许多“忽然之间”的经历与感受皆让我们感同身受。其中令人难过的是,由于尊敬的长辈因确诊而离世,區老师陷入了悲伤的漩涡。她将悲伤比喻为一场大雨,每一滴打在身上的雨都是一份疼痛,让她不知所措、无法适从。随后,區老师以这段难过的经验为例,指出了人们在面对悲伤时产生的五种情绪反应,即“拒绝”“愤怒”“协商”“沮丧”和“接受”。前四者没有阶段性,也没有一定的顺序排列,人们唯有一次次地去经历,直到迎来“接受”。但區老师也强调,这场名为悲伤的大雨并不会因为“接受”而消失,哀伤不会随着时间而缩小,只是生命会随着哀伤而逐渐强大,让我们得以与悲伤共存。

區佩欣老师

接着,區老师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些建议。当面对熟悉的学生陷入悲伤时,教师首先需安顿自己的心情,以避免陷入恐慌;其次是主动关心与观察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或生活情况、支援需求等;再者是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估,若学生悲伤的时间持续过长,情绪仍无法基本缓解,便可主动提出陪伴学生一起渡过或一同寻求支援。區老师也安慰大家,不必过于焦虑地去思考自己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或许一些适当的关心和问候,就已经有助于舒缓对方紧绷的情绪。

坤中关怀组实施流程——林秀莲老师

分享会的最后,林秀莲老师为我们说明了坤成中学关怀组的实施流程,其中包括学生或学生家人确诊处理流程、学生家人离世处理流程以及教职员工确诊处理流程。针对学生或学生家人的情况,林老师着重讲解了班主任的各种应对步骤、过程中可如何与训导处及辅导处相互配合等。其中,林老师也请辅导处主任陈永净老师补充了关怀实施上的一些操作性建议,包括关怀的方式、内容以及问题参考等,力求为孩子提供更有效的疫情支援。针对教职员工的情况,林老师也为大家介绍了个人确诊后的应对措施,并强调坤中关怀小组会随时在我们身后提供支援。

林秀莲老师

结语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正如陈志伟先生所言,疫情带给我们的恐慌源于不知所措的彷徨。所幸,人间的温情未曾按下暂停键,安宁时彼此守护,需要时相互支助。疫情偷走了我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却带不走我们已然拥有的关系。我们无法阻止大雨的降临,但只要关怀仍在,所有的缺失都将一点点地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