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高三文商班的足迹看一场“景贵之野望”!
高三文商A 黄佩柔,高三文商B 陈铭权、叶嘉沁 联合报道
感谢周易康老师以及高三文商班同学提供的照片
在这个网络资讯爆发的时代,亲身实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了扩展本校高三文商班学生的学术视野以及加深对地理历史知识的理解,本级文商学生们展开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史地考察。本次考察目的地为我国的霹雳州,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地理景观,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一、 拿律矿区华人社会的形成
1. 海山大矿区太平湖
考察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太平湖。太平湖原为海山——大伯公会的矿区,它在英国治理不久后便被规划为休憩公园,因此推断它可能在拿律战争发生时就已经面临资源枯竭的窘境。
太平湖前拍摄大合照
2. 早期华人政经文教的南来与传承——以霹雳凤山寺为例
凤山寺位于早期福建人南来霹雳主要聚集的市街——哥打(Kota),其名字在马来语中意为“城市”。哥打地处矿区与海岸之间,早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福建人通过海上船运登陆,来到这里居住以及进行经济活动。锡矿采集后,会首先运到这里进行加工和交易,最终冶炼成锡条再运往槟城,专卖给英国人。这种流程不仅提高了效率,也防止了被偷窃的风险。
凤山寺入口
这里曾是福建人聚居的重要社区,尽管许多遗迹已随着时间消失,但那些古老的庙宇依然屹立。这些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当时社区的文化中心,展现了福建人投入的巨大经费和心血。
走进马来西亚的华人寺庙,首要先了解它们的祖籍来源。一般来说,寺庙分为福建庙和广东庙。白老师向我们科普有关福建庙和广东庙的区分。福建庙的屋顶都有翘起的角,俗称“燕尾脊”,而广东则使用“硬山顶”,即屋檐是平的。 另外,福建庙常祭奉妈祖等神衹,而广东庙则普遍祭奉关帝等神衹。
凤山寺屋顶:“燕尾脊”
寺庙的建设年份通常可以从柱子或牌匾上找到。以考察的凤山寺为例,它建于光绪11年(1885年),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华人来到这片土地,亦是希望能够赚钱发财,因此牌匾上刻有“财源广进”等字眼。
凤山寺牌匾
寺庙墓碑
寺庙的大门两侧通常贴有对联。阅读对联时,从背对寺庙时的左手边开始,而左对联称龙边,右对联称虎边,即传统理念中的“左青龙、右白虎”。这体现了传统中“左尊右卑”的观念,如男左女右。
3. 矿区华人社会的形成与现况——以增龙社群的扩散为例
为了让学生更了解早期务边的历史,我们来到了增龙会馆进行参观。在会馆里,白老师首先向大家讲解了务边整体的历史,并介绍两个重要的人物:宋继隆以及郑景贵。宋继隆,作为海山矿主,大力发展务边的矿业,可谓是务边的开埠人!
郑景贵的画像
接着,增龙会馆的会长向大家介绍会馆的历史。百年前,增龙指的是来自中国广东省增城和龙门两个县的相亲,为了让从中国来的增城人有一个落脚地,宋继隆建造增龙院,即如今的增龙会馆。这些增城人刚到院子后便会被带到去开采锡矿。但据会馆所说,现今龙门人已被同化,现在在务边很难看到龙门人的身影。
会长向大家介绍增龙会馆的历史
参观完会馆后,我们前往余仁生的旧址。此地为全世界第一间的余仁生所在地,因务边矿区发展起来的药物产业。而在那里,热情的村民自制了各种糕点供大家享用。而会长则通过让大家提问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介绍务边的历史。
庄老师颁发锦旗以感谢会馆的招待
魏老师进行提问
在会馆前的大合照
接下来,我们便到务边增龙义冢。这里共分为三大期工程。第一期工程便为宋继隆义山,共有47英亩。第二期工程为增龙总坟。此总坟代表着全体增龙人,象征曾经离世的每一位增龙亡魂。而第三期工程为景贵亭。
增龙总坟
而在里面,会长还带大家去看了一个古墓。此古墓为光绪时期古墓,但关于古墓的历史并不多,我们只能通过墓碑上的文字来进行推测。
古墓上的墓碑
学生们到古墓前的墓碑进行考察
一个地方的庙、会馆、义山则是最好了解一个地方的聚落、历史、文化的方式。而通过第一天考察的庙以及第二天的会馆及义山便是为了让大家更了解关于此地的历史。
二、 拿律马来封建社会的形成
1. 拿律的创造者——“隆查法(Long Jaafar)”
为了让学生更了解马来社会,第二天的考察活动从位于武吉干当的隆查法(Long Jaafar)陵墓开始。隆查法是此次考察主题——“拿律”的创造者。而在陵墓前,白老师也以三国演义为比喻像大家介绍马来封地的管理方式。在中国古代周朝的时候,中央政府实行分封制,由天子往下将土地给有功之人让他们管理。而在马来王朝的时候也一样,由苏丹委任封主管理土地,而这些人的名称便是大家熟悉的“Laksamana(上将)”、“Bendahara(财务主管)”等。
隆查法(Long Jaafar)陵墓招牌
在那个年代,关于各州之间的界限区分不像现在一样明确,而是以该村庄人民效忠谁的方式来决定此区的管理者。当时,人民所缴纳的税收并不是金钱,而是稻谷。一个封主拥有越多的稻谷或金钱,代表其权力越强大。
当时负责管理该区的人便被称为“Penghulu”,在后来他把自己女儿嫁给了隆查法,让隆查法负责去收税,在这个过程中隆查法发现了锡矿,并开始大力发展拿律,建立自己的新天地。因此,隆查法也被尊称为“拿律的创造者”。
陵墓照片:圆顶代表男性,扁顶代表女性
2. 拿律马来封地主大本营
卡伊布拉欣故居(Kota Ngah Ibrahim)位于马来西亚霹雳州的马登(Matang)。马登亦作“峇当”,是由马来话 Matang音译而来。Matang一名是来自Permatang(田埂/沙丘)的简称。此外,这里也称 Uju ng Tembok,意为围墙末端。这个地名应该与马来领袖卡伊布拉欣(Ngah Ibrahim)在此设立根据地有关。管理拿律的马来封地主便居住于此。
卡伊布拉欣故居
马登为1880年代中叶以前拿律的对外港口之一。这里设有关税站,从哥打运出口的锡矿会先抵达在这里缴税、检查,并上船。这里也是所有进入拿律的物资的上岸地点之一。在1874年5月至12月,往来马登至哥打的牛车便达到了2,600辆次,说明两地往来的繁忙程度以及本区的重要性。也因为位置重要,这里也有华人的聚集,从目前所留下的庙宇一绥靖伯庙来看,这里早期应该为义兴公司成员的聚集处。
卡伊布拉欣故居是马来西亚霹雳州一座充满历史意义的马来人城堡。虽然其故居属于后期建设,但其特色和背景故事依然引人入胜。卡伊布拉欣故居的建筑特点包括其城墙及广阔的范围,城堡紧靠海边,过去没有铁路时,船只只能通过河流进入该地区。锡矿从拿律沿河运送到此地。马来人在河道或交通要道上建造吊堡,用于称重和收税,尤其是对锡矿的运输收税,从中赚取收益。城堡具备防御功能,其吊堡是防卫的重要设施。
防御功能
要判断城堡的年代,可以观察其建筑砖头。机器制造的砖头大小一致,而手工制造的砖头则各不相同。考古人员发现城堡内有一口井,判断是防止断水断粮危机发生而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曾攻占过这个地方,因此这里有一座纪念碑。由于马来人和日本人之间没有太大仇恨,因此这座纪念碑仍然存在。
这里埋葬着卡依布拉欣(Ngah Ibrahim)墓碑。墓碑的形状有两种:圆顶代表男性,尖顶代表女性。卡依布拉欣原先埋葬在新加坡,而非此地。他被英国人抓去邦咯岛签订条约,霹雳州由英国人管理,马来人丧失土地权力。虽然英国人帮忙解决动乱并签订了条约,但马来人心有不甘,霹雳其他地方的马来领袖开始叛变,不让英国人收税,而由自己收税。事件爆发后,卡依布拉欣被驱逐到柔佛,后来葬在新加坡。马来人认为他是个英雄,经过与新加坡的交涉,最终将他的遗体运回,埋葬在卡伊布拉欣故居。
三、英国资本势力的介入:平定拿律功臣史必地上尉的故居
史必地(Speedy)上尉是影响拿律战争结果的关键人物,在尚未南来之前,他在印度、非洲屡立战功。在拿律史必地上尉在第三次拿律战争发生前夕,即1871年,被调派到海峡殖民地的槟城担任巡捕官。在第三次拿律战争陷入胶着时,他接受卡伊布拉欣委托,前往印度引进旁遮普雇佣兵前来拿律镇压,最后平定乱事,促成《邦咯协定》的签订,他也是未来拿律的统治者一副参政司。在战事立功的旁遮普兵后来也被有系统地移殖到马来亚充军警,成为今天的锡克社群。
四、 矿区周边产业发展与区域专业化
1. 矿区社会的产业分工——十八丁碳窑
第一天考察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十八丁(Kuala Sepetang)的泉成碳窑。碳窑制作是一项传承已久的传统技艺。十八丁位在拿律的沿岸红树林遍布的河口沼泽地区。
十八丁碳窑
进入碳窑场地时,负责人一再提醒大家,除非得到允许,否则不可随意触摸红树与木炭,因为它们十分重,同时非常珍贵且容易损坏。过程中,负责人开放让大家上前去体验举红树木材,了解其密度和特性。红树木材密度高于一,因此与其他木材不同,能沉于水中。去皮后的红树木材呈红色,早期的渔夫曾用它来制作捕鱼工具。
学生体验举红树木材
该地负责人声称本地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红树林之一。砍伐红树前都需要获得特别的许可,整个红树林区被规划为保护区。一系列严格的保护措施保障了红树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红树照片
与其他加工厂不同,他们选择经过熏制而非简单燃烧,因此制成的木炭会光亮,质量极高,俗称“黑金”。红树木材被挑选和去皮后,会放入圆形的碳窑中进行熏制。整个过程耗时长且技术要求高,需要在窑内持续熏制数周才能制成优质的碳。其所生产出的木炭有70%至80%出口至日本,因其高质量而广受欢迎。另外,负责人向大家科普道:50吨红树木材可以制成10吨优质木炭。
圆形的碳窑
2. 十八丁渔港与砵威(Port Weld)
十八丁(Kuala Sepetang),这一地区不仅因其碳窑制作技艺闻名,渔村的历史和经济发展也备受关注。早期的十八丁的渔村是重要的港口,但港口不够深大,不适合停靠英国人的船只。为解决这一问题,英国决定建设铁路,将内陆的矿区与沿海的十八丁港口连接起来,促进锡矿的运输。而从碳窑到渔港一路上的笔直道路,正是当年的火车道遗址。
砵威前学生拍摄合照
采锡矿业的兴起带动了当地许多经济发展。当时,矿区的矿工们主要食物是白米配咸鱼。但由于营养不良的问题,导致矿区爆发脚气病,这一疾病会导致脚部衰竭,甚至死亡。为了解决矿工的粮食问题,泰国、缅甸等国生产的大米被运至槟城加工后,再运到矿区。因此,现今槟城有许多大米商会在这些地方捐资助建,突显两地的密切联系。而咸鱼的生产与制作便是从渔村而来。
渔村在矿业时期已经存在,主要生产咸鱼供矿区食用。随着矿业的衰退,渔村转型为以海鲜为主的产业。沿海地区的渔村因商机而繁荣,后来尽管不再作为主要港口,但继续从事渔业活动。
渔村照片
若仔细观察,可发现现今许多渔村的房屋上都挂有各家族的牌匾,可显示出居民的祖籍和姓氏。从渔村里的庙宇来看,可得知这个地方有很多潮州人。渔村有个贴切的名字 —— “老卜间”,意为重要的地方。渔村内的杂货店、庙宇等设施俱全,是为当时的重要街场,也反映出昔日的繁华与商业活动。
魏老师也科普有关渔船的知识。渔村的渔船种类繁多,以英文字母进行分类。A型为小型渔船,而B型是拖网渔船,其中B用于近海捕捞(5海里),B1则到较远海域(8海里)。C2是深海拖网渔船,可到达12海里去进行捕捞。
渔船照片
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则纷纷到每家每户去进行采访,完成考察作业。当地居民也十分热情及配合,分享自身及祖先在渔村的故事。有些居民还请大家吃自制的当地美食,如炸菜粿,体现出好客之道。
学生采访渔村居民
居民热情分享当地美食“炸菜粿”
当天十八丁佛学举办了一场释迦音约会。大家在等待巴士之时,融入到当地音乐节,与主持人互动,享受其中。音约会上还有颁奖仪式,大家也纷纷鼓掌欢呼,祝贺每位得奖者。这一美好的回忆,必将深深烙印在我们与当地居民的心中。
回巴士的途中
3. 马来西亚最后一艘铁船的那些事
此铁船位于督亚冷,名为督亚冷铁船5号。督亚冷是一个因锡矿形成的城市,铁船则象征着采矿业的革新。在拿律区采矿发迹的商人们带着资本、管理方法与技术前来近打河流域开采锡矿。直到英人占领霹雳后,便引入了铁船开采法。
铁船外围
在此地,两班同学被分为两个大队,一批先到铁船里进行考察,另一批则到旁边的迷宫进行比赛。过后在进行交换。在迷宫里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最快的组别仅用了6分钟30秒便逃了出来呢!而在铁船里,同学们终于可以看到平时在课堂上提到的铁船开采发中真正的铁船了。看着这些之前遗留至今的设备在配上铁船中的一些音效以及魏老师的讲解,大家都惊叹不已。
迷宫里的场景
不知不觉来到了考察的最后一天,为了让学生们更加了解拿律战争后的霹雳战争所发展的过程,白老师带领我们来到怡宝伯治纪念钟楼下,为我们解说霹雳战争的爆发以及钟楼壁画的故事。老师说道:“霹雳战争的起因是因为英国殖民政府试图通过控制霹雳州的矿产资源来扩大影响力,引起了马来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而伯治被刺事件成为了此战争的导火线。”
五、伯治纪念钟楼上的壁画
接着老师开始讲解伯治纪念钟楼的建立是为了纪念伯治他为霹雳带来法治和平安定,钟楼四面瓷砖上的44位人物壁画,包含了东西方以及时代跨越各地的著名人物。例如,北面代表着史前时代的人物有努比亚人、埃及人、波斯人等;西面和南面代表的基督时代则有孔子、佛陀、莎士比亚等人物;东面则代表现代科学代表人物有牛顿、瓦特和贝多芬等。此外,钟楼正前方也设有伯治的半身青铜像。
伯治纪念钟楼
大合照
值得回忆的一件事是当我们即将步行到下一站时,碰巧当日是派发SPM成绩的日子。当所有学生都拿起电话准备查看成绩时,这时钟楼的秒针也在悄无声息地指向10时正,并发起了响亮的钟声。随之,有些学生因考获优异成绩发出了尖叫声。这个时刻,相信是所有学生都会铭记于心的吧!随后,魏老师作为代表颁发锦旗给予白伟权博士,以感谢他这三天考察之旅给予大家的知识。
魏老师颁发锦旗给予白伟权博士
接着,考察之旅也在继续进行中。白老师边走边向我们解释洋行的代表建筑物——海峡贸易公司怡宝总部以及位于街边的郑太平大夏的故事。为了让学生们更加了解拿律区矿家与近打矿业的发展,白老师带领学生们走了一遍怡宝老街,并为我们讲述了其发展故事。
白老师讲述怡宝老街其发展故事
六、 宋溪温泉
旅程的最后一趟,来到了大家期待已久的休闲疗养的理想去处——温泉!宋溪温泉是我国最著名的温泉之一,其水源来自地下热水,自然涌出,水温常年保持在40到60摄氏度之间。然而宋溪温泉不仅有丰富的温泉资源,还有完善的度假设施。这里还有专门的儿童区和家庭泡池,许多学生都兴致满满地跑到泡池和其他游客戏水。
此外,在宋溪温泉除了泡温泉,还有一个独特的体验。那就是煮温泉蛋!许多学生到柜台购买鸡蛋并亲自体验将鸡蛋放入温泉水中,大约10分钟后,蛋白凝固而蛋黄半熟,口感嫩滑,别具风味。
学生体验煮温泉蛋
温泉蛋
经过数天的实地考察,老师和学生们也准备启程回校。此次考察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还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素材。在这次史地考察中,学生们有机会深入了解霹雳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社会经济状况。通过与当地居民和老师们的交流和实地考察,学生们获得了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此次考察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和帮助。首先,这里要代表感谢霹雳州政府和居民,他们热情的接待为我们的考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要感谢校方的支持,让学生们有机会参与这次宝贵的考察活动。第三,感谢白伟权博士以及五位带领老师魏小玲师、庄丽美师、林宝玲师、郑佳音师以及周易康师的照顾以及辛勤指导。最后,感谢全体高三文商班学生,大家的合作和努力使这一次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文商班大合照